fbpx

The Spike Lab的存在理由

The Spike Lab的存在理由

The Spike Lab的存在理由 1080 674 Lloyd Nimetz

The Spike Lab創立至今已屆3年,在這段時間裡,我們也有幸能與許多優秀的高中生合作。如今,The Spike Lab的存在理由,已然出現清晰的輪廓;真正驅使我們所有人前行的,正是培養肩負使命的終生創新者

每一天,我們持續不懈地協助學生尋找並打造非凡的Spike──以真正的熱情和強烈使命感為基礎,展開橫跨數年、在青少年之間十分罕見的專案。我們也會引導學生全力邁向最高水準、最適合他們的大學(去看看我們的成果吧)。但在這一切努力的背後,其實還有個更崇高的使命在引領我們前行:促進青少年教育的典範移轉,使「培養充滿使命感的創新者」成為核心,而非現在這樣的配角。容我稍加解釋這句話真正的意涵。

重視使命感。在有意攻讀大學的學生、以及大學校友之間,焦慮憂鬱、成癮和肥胖,全都已經到達危機水準,常春藤盟校尤其如此。一大部分原因即為,教育系統並沒有教導使命感。這樣的情況實在太過常見:主修自己並不在乎的領域、做自己並不在乎的工作,直到有一天才不禁思考,這一切究竟有什麼意義。研究已然證明,在競爭極度激烈的今日世界,對高中生來說,使命感就是最棒的動力來源;我認為,這應該如同常識才是。獲得優秀大學錄取、取得好成績、讓家長自豪等外在動機,確實可以理解,但如果過度強調,它們就會成為學生的主要動機來源,而這並非好事。MIT的研究(因為Daniel Pink的暢銷書《動機》而廣為人知)顯示,受到使命感、渴望精通某事等內在動機驅使的人,更有機會獲得成功和快樂。我們的每一位學生皆有如例證;一等他們找到使命,開始追尋一件對自己非常有意義、能夠影響社群的事情,我們立刻可以感受到,他們變得更快樂、更有活力、更自信、更有好奇心,其他人也開始將他們視作領袖。但Stanford的研究亦顯示,只有一小部分的高中生,會在高中時代就具有使命感。在The Spike Lab,我們將使命感放在一切事物的核心;在我們的教練課程中,它是第一階段「自我發掘」的基石,亦是每一項Spike的根基。

我們教導學生培養使命感這項泛用性技能。我們的經驗告訴我們,如果學生能在人生早期培養使命感(而且能體驗到在生活中肩負使命的感受),他們就會在接下來的人生中不斷地重新發掘自身的使命。高中、大學等人生各個階段的使命或許不同,Harvard研究更顯示,就算到了老年,使命感還是有助健康老化、讓人更長壽。

 

成為T型人。「T型人」意指同時擁有全方位能力*(通才)和Spike(專才)的人。頂尖大學(參見MITHarvardStanford的網站)和雇主(知名例證包括IDEO、麥肯錫、Google等)都在尋找T型人,但諷刺的是,我們的教育系統只能培養通才。我非常了解這個問題,因為我可能是你人生中碰過的、最過度接受教育的人。我念了美國第一流的私立中學(Collegiate School)、第一流大學(Williams College)和第一流研究所(Stanford)。花費了這麼多時間和學費之後,雖然我確實成為通才,但還是得辛苦數年、自力發展我的專業能力,亦即「T」裡的「I」。曾經,大學只要能教出通才學生即可,因為學生畢業後,可以在工作中慢慢發展專才。然而,大學文憑再也不是好工作的保證。就算能找到入門級工作,大多數企業也不再大力投資於人才;就業市場(和申請大學)的競爭,亦比過往更加激烈。因此,如果你是T型人,你就會握有巨大的優勢。

整個成人程式撰寫訓練營產業,正是建基於這個現實:接受過度教育的近期大學畢業生(通才)認清,想進入軟體科技產業,他們得再花費大約1.2萬美元,學習基本的軟體開發技能。他們得變得更T型才行!(特此聲明:我曾經是Dev Bootcamp高層管理團隊的一員。Dev Bootcamp是首間網路開發者訓練營公司,在那裡,我見到無數常春藤盟校畢業生、甚至是主修電腦科學的常春藤盟校畢業生,付費給我們,以取得入門級軟體開發者需要的技能。)

在The Spike Lab,我們鼓勵學生擁抱當今高中的優秀之處:成為通才*。但我們的教練課程可以補其不足,提供打造Spike所需的工具和課程。等到學生初次體會到成為特定領域專家的滋味、打造能在「真實世界」發揮影響力的事物,隨之而來的自信感,將使青少年產生巨大的轉變;吸收了這樣的體驗之後,他們就能設定雄心十足的目標,再配上正確的聚焦和韌性,他們就能達成這些目標。青少年一旦跨過這道門檻,就再也不會回頭了!

*注意:千萬別誤以為通才代表你什麼都得做。只要努力學習、保持好奇心並參與學校社群即可,但也別過度投入;你得為你的Spike保留時間和精力才行。

 

 

聚焦於創新及創業能力。今日的學校,依然過度強調內容式知識(常被稱作顯性知識),不夠重視21世紀的技能,例如「4C」──批判思考(critical thinking)、溝通(communication)、合作(collaboration)和創意(creativity)。孩子接受的教育和測驗,仍舊圍繞著「5大」(five solids),亦即數學、科學、歷史、外語、英語/文學等核心科目。正如《紐約時報》專欄作家David Brooks所寫,「美國的教育模式……其實複製了18世紀的普魯士模式,目的為創造順從的臣民和工廠勞工。」這段11分鐘的教育史影片非常棒,看完之後也必定會發現,教育在過去120年裡的進展實在太少。學校不夠著重於教導21世紀技能,因為那得打破有如學校根基的科目式教學模式,改以目標式/專案式學習模式取代。那也會為教師和學校管理者帶來沉重的負擔,因為他們得適應極為不同的教學方式。許多教師和學校領導者,已經注意到過時學校模型產生的技能缺口,著手嘗試教導21世紀技能,卻也受制於教育系統:科目式課程、死板的測驗標準,以及大學入學考試。而在The Spike Lab,我們不必面對這些限制,可以全心培養學生成為終生的創新和創業者。

今日,創新和創業精神彷如幾乎沒有任何意義的熱門詞彙。培養創新能力究竟是什麼意思?創新能力到底是哪些能力?如何衡量學生的各項創新能力?這方面的爭論永無休止之日,然而,就算定義並不完美,唯有定義預期成果並追蹤進展,才能真正地著手教學。因此,我們發展了一套標準:一套明確又實質的衡量系統,讓我們的教練得以衡量、長期追蹤學生各項能力的進展。我們將創新能力區分為下列四大類別:積極主動、創意、計畫和溝通。想更深入了解,請參見這一篇部落格文章。

 

 

 

我們的第二個存在理由,就是協助私人大學申請顧問產業的大眾化。目前,許多家庭可能得花費數十萬美元,才能取得私人大學顧問服務,但我們相信,它應該更貼近大眾,甚至是免費。這聽來或許不符直覺,因為在不少人眼中,The Spike Lab就是大學申請顧問服務,但我們其實不是。我們的核心價值主張,與私立學校十分相近;我們是教育者,希望能將孩子培養為生產力強大的公民、讓孩子擁有充實的人生。但與私立學校不同,我們的焦點在於培養學生的使命感、Spike和創新能力。如果我們能辦到這點(而且孩子的高中教師和學校管理層也都能盡一份心力),我們的學生必定能就讀優秀大學、在人生中不斷茁壯成長。

我們的學生通常是在高中初期,就開始與教練合作,因此會有充足的時間發展自我、發展Spike。然而,典型的大學申請顧問(有很好的顧問,也有你可能已經知道的不良顧問),是在高中更後期才開始與學生合作──高二下學期。大多數校內大學顧問,也是在這個階段開始為學生提供諮商。大學顧問會引導學生面對過度複雜的大學招生系統,協助他們策劃並撰寫最能說服人心的申請文件。許多大學顧問亦提供標準測驗準備服務,協助學生提升成績。這些服務確實可以提高學生的錄取機會。雖然我們也會提供前述的大部分服務(測驗準備除外),但我們會更進一步,提供Spike育成教練課程;因為我們相信,讓學生早早起步,真正地努力發展自我,成為擁有使命感、彷彿註定要影響世界的創新者,效果遠遠勝過其他做法。

大學顧問是一項高度商品化、隨時都有可能面臨科技破壞的服務。事實上,破壞已然開始(想一窺未來,可以去這裡這裡,看看Khan Academy的嘗試)。申請頂尖大學的競爭程度快速上升,大學顧問服務在眾人眼中的價值亦水漲船高,但它的實際價值,其實是在快滑下滑。在這個資訊時代,線上課程和AI自動化必定會重創此產業。平均要價每小時200美元的指導服務,很快就會部分或完全自動化,促使成本劇烈下滑;再加上政府補助或慈善計畫(例如前述Khan Academy的計畫)助力,它們甚至有機會變為免費。The Spike Lab在創立之初,就一直嘗試整理我們的大學申請相關知識(參見我們的部落格)和工具(參見我們的下載頁面),讓所有人都能免費取得。以這方面而言,我們還得更加努力才行,但我們一定會持續擴增這些公開資源、提升它們的品質,讓每一個人都能取得,特別是資源不足、平均每人得協助450位學生的校內大學顧問人員。

 

總結來說,我們的使命就是:

  • 培養肩負使命的終生創新者 => 重視使命感,成為「T型人」,聚焦於創新能力。
  • 菁英大學申請顧問服務大眾化 => 讓更多人可以輕易取得資訊和工具。

 

請加入我們,與我們一同重塑教育,讓孩子得以發揮全部的潛力。你可以做的事包括:

  • 教導其他人。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,請在社群媒體上分享它,特別是與教育者、高中生和家長分享。
  • 去我們的Facebook專頁按讚。
  • 邀請我們舉行演講。我們非常喜歡家長會,以及其他以家長為重心的團體。
  • 邀請我們去你的學校舉辦工作坊。
  • 找出你自己的方法,協助達成這個目標!

Lloyd Nimetz

Serial entrepreneur, educator, investor, milonguero, dog-lover and Coach, Founder & CEO of The Spike Lab

閱讀作者其他文章 - Lloyd Nimetz