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冠疫情徹底改變了社會諸多樣貌,同時也促使2021年以後大學招生流程的重大轉變。即使高中、大學和整個社會能在今年底恢復正常,疫情的連帶效應仍將持續數年之久。從學前班到研究所,各年級幾乎都得經歷劇變,觀察家也認為新冠危機終將造成一批「失落世代」學生。
2021 年大學招生趨勢:去年的顯著變化
遭疫情干擾的大學招生流程包括:考試中心關閉、SAT II 取消,AP 考試改採線上進行 (引起大批學生不滿,最終對美國大學理事會發起訴訟)。在疫情危機的各種影響下,各大學招生單位推動了一系列政策變動。數百所學校改採「測驗可選制」(test-optional),允許學生在申請時不提交標準化考試成績。其他學校採取「不計測驗成績」(test blind) 的政策,即使申請人提交成績,招生團隊也不會納入考量。
高中方面,疫情造成的隔離和混亂局面,給年輕學子帶來許多心理健康上的挑戰。這項趨勢加劇學生的焦慮和憂鬱,亦導致他們與課程脫節。在家參加遠距教學的學生容易分心、挫折和疲憊。長時間待在螢幕前,淹沒在相關的 3C 環境中,都會增強這類感受。雖然部分學生在虛擬課程中茁壯成長,但也有學生的成績卻一落千丈。疫情衝擊之下,許多高中行政單位深知分數無法充分反映學生程度,因此決定取消分數成績,改採「無計分及格制」(pass/fail)。無論學生是否同意,這項變革都會使他們的成績單與以往截然不同。
除了智育科目以外,高中的體育和課外活動也受到影響,從排球課、劇場到救濟食堂的志工活動都遭到中斷。因此,申請者可列入履歷的課外活動較為貧乏,也更少有機會與導師互動,進而提高取得推薦信的難度。
2021 年大學招生趨勢:分析趨勢
大學招生在疫情之下的中斷和改制趨勢,將繼續影響2021年以後的大學招生流程。這份 Spike Lab 大學招生指南中,對今後數年的大學招生趨勢歸納出重點摘要。面對大學招生的新環境,我們總結了學生和家庭可以採取的因應措施。
統計數據
在 2020-2021 年的大學招生週期中,名校申請人數激增,但錄取率下滑的情況比比皆是。由於菁英學校不再強制要求標準化測驗成績,提出申請的學生亦遠多於過往,希望能搶進名門學府的窄門。相較以往的招生週期,哈佛大學的申請人數增加 42%;哥倫比亞大學增加 51%,達特茅斯大學增加 33% (完整統計數據請點選此處)。
不只申請名校的學生變多,大學的招生名額亦有所減少。在 2020 年秋季疫情衝擊期間,延遲入學的學生人數比例高於平常。在申請人數增加與名額減少的雙重影響下,錄取率隨之下降。哈佛大學從 4.9% 減少到 3.4%;哥倫比亞大學從 6.1% 到 3.7%;達特茅斯大學從 8.8% 到 6.2% (上述及其他頂尖學府的統計數據詳見下表)。申請人數增加的主因在於「測驗可選制」。然而,這些數字的成長也反映既有趨勢的加速進展;菁英學校吸引的申請者愈來愈多,導致競爭空前激烈。這正是你需要 Spike 的原因──若想直接瞭解 Spike 如何在申請入學過程中發揮無價的優勢,請跳到此處的重點摘要)。
從 TSL 學生 2021 年大學申請結果中,即可清楚看出 Spike的重大意義。我們有 94% 的學生獲得至少一所「願望」(reach) 學校錄取。值得注意的是,這些學生獲得錄取的科系/主修,都是符合個人背景和長遠目標的理想選擇。
STEM 科系競爭更激烈
在 2020 年大學招生週期中,申請主修 STEM (科學、技術、工程、數學) 和電腦科學的學生比例較高。一如過去的經濟動盪時期,人文學科招生率這次也遭逢重創,因為申請者和家長們認為 STEM 學位更有長期的就業保障。其實在此之前,這項趨勢就已浮現,從各校人文科系縮減規模的現象即可見一斑。然而,一如其他變化,疫情加快了這項趨勢的進展。
「第一代」、BIPOC 學生錄取人數增加
雖然頂尖大學的申請人數顯著增加,但大學申請者的總數大致持平。也就是說,較高比例的高三學生是以菁英學府作為申請目標。以全體申請者的組成而言,大學招生趨勢也發生了其他顯著變化。BIPOC (非裔、原住民與有色人種) 學生獲名校錄取的比例有所增加,部分原因在於「測驗可選制」政策的實施。標準化測驗已證實對少數族群 (尤其低收入戶) 的學生有失公允。「第一代」 (意指父母未上大學) 的 BIPOC 學生錄取人數高於往年,反映了招生委員更加重視綜合型招生程序的理念。
國際學生申請人數波動
在全球方面,非美國居民的國際學生申請人數增加 10%,但來自中國的申請顯著減少 (詳見數據)。去年疫情爆發時,美國暫停現場受理學生簽證申請,影響許多中國學生申請美國大學的意願。不過,中國學生的申請人數可能會開始回升,特別是是在美國恢復受理簽證申請之後。截至本文撰寫之時,歐洲和印度的國際學生仍在等待旅行禁令解除。然而在延宕多時之後,印度和中國的美國使館終於開始處理大量積累的學生簽證申請。
如何為 2021 年大學申請做準備
大學招生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過去的可靠策略,如今可能不再奏效。在嶄新的招生環境之下,學生必須謹慎又明智地前行,才能達成他們的大學申請目標。在這份指南中,我們會教你如何發揮最大的潛力。
測驗:您是否應參加測驗?應該提交分數嗎?
在各大測驗的辦理情況方面,AP 測驗仍採線上形式,SAT 和 ACT 考試中心則已開放。然而,過程並非一帆風順。相較於去年秋季,今年報名 SAT 測驗的學生中,能夠順利參加考試的比例較高 (詳見數據),但美國仍有測驗中心因防疫考量而在最後一刻宣佈關閉考場。
雖然考試流程受到疫情干擾,但高中生仍然設法通過了這項關卡。去年參加 SAT 或 ACT 的學生人數僅略有減少。在接下來的一年,許多學校將維持測驗可選制,這將加速推動反標準化測驗機構的運動,可望減少大型機構的霸權、壟斷以及 (如批評者指控的) 不公正現象。一項調查顯示,到 2021 年預計有近 70% 的學校改採測驗可選制。
但先別高興得太早。許多頂尖學府仍然認定標準化考試是一項有意義的指標,可以預測學生在大學的學習表現。單憑這些學校去年採行測驗可選制,並不足以斷定他們完全無視分數。此外,頂尖大學通常也有較高比例的學生會主動提交測驗成績 (相關數據見此)。
想進頂尖大學?那就參加 SAT/ACT
由於頂尖學府依然重視標準化測驗成績,如果想申請名校,就應該參加 SAT 考試。參加考試之後,再依照申請策略來決定是否提交分數。學生考試失利原因不一而足,包括考試焦慮、臨場表現失常等。一般來說,如果你的分數高於某間大學的測驗成績中位數,向該校提交分數會是有利的策略。如果分數低於中位數,那就最好在申請過程中展現其他的強項。
如果分數不如預期來得高,建議您調整大學申請策略,將考試分數提交給「安全」(safety) 或「適配」(match) 學校,而非願望學校。此外,請務必撰寫具說服力的申請論文,並請求適當的老師寫推薦函,在信中大力讚揚您的優點。
某些學校和州立大學系統已降低考試分數的權重,並且很可能延續這項政策 (有關這項趨勢的更多資訊請見此處和此處)。由於各間大學的考試制度可能改變,請隨時掌握學校的政策動態。查看學校網站、美國大學通用申請系統 (Common App),或直接洽詢招生部門。
目前,招生官如何評估申請者?
大學招生官會考量學生的個人特質和具體數據,來決定是否予以錄取。在疫情的影響下,部分條件的權重降低,甚至不再列入考量。其中包括不強制要求考試分數、學校從 GPA 計分制改採「無計分及格制」、課外活動因疫情而取消、由未曾當面互動的教師來為學生撰寫推薦信等。因此,招生團隊會優先考慮其他資訊來源。他們會更加看重個人論文和課外活動的表現,從中檢視學生能否自我鞭策,在疫情期間克服萬難,展現出眾的成就 (還記得先前提到的 Spike 價值嗎?)。
展現就讀興趣是一大加分
在疫情時期,向學校充分展現就讀興趣,比以往更加重要。大學通常希望維持較高的入學率 (yield rate,獲錄取學生的實際入學的百分比),因此入學率受疫情影響而下降之際,學生所展現的就讀興趣,就成為重要的招生考量因素。請閱讀我們的展現就讀興趣指南,以瞭解更多訣竅。
學生應該做足功課,徹底瞭解想要申請的大學,例如關注學校社群媒體、諮詢在校生和校友,參加實體或虛擬校園導覽,並向教授和招生代表發送精心撰寫的電子郵件。這些主動積極的表現,能讓招生官留下較深的印象,提高成功錄取的贏面。能夠與校方真誠互動的學生,通常更有機會獲得學校的錄取。對學校來說,展現就讀興趣的學生,錄取後實際入學的機率也比較高。
您在 2021 年申請大學的 ED 策略是什麼?
頂尖學府採行測驗可選制之後,必定會湧入大批的申請者。由於考試分數不再是基本招生標準,許多學生採取「孤注一擲」策略,以「提前申請」(Early Decision,簡稱 ED) 的方式申請超乎實際能力所及的學校。我們在 TSL 鼓勵學生樹立遠大目標,但也同時提醒他們審慎擬定 ED 策略。申請 ED 是向大學展現就讀興趣的明確方式,因為循 ED 途徑獲得錄取的學生必須到校就讀。因此就多數頂尖大學而言,申請 ED 通常會提高錄取的機會。學生應該申請與自己學習表現相符的學校。最重要的原則,是申請一所能夠驅策和挑戰自我、但不至於超過自身能力負荷的學校。
當然,很多學生都想念「明星」學校。但是,如果實際上無法應付名校的課業量及其伴隨的壓力,這些學校就不是合適的選擇。如果一間學校比較像「願望」而不是「目標」(也就是申請者的學業和課外表現不及該校一般學生),那麼採用 ED 方式申請這類學校,就像在棒球比賽中浪費珍貴的打數一樣可惜。學生申請 ED 時應該明智選擇,而不是浪費敲出全壘打的機會。在 2021 年大學招生週期中,請別輕易浪費了提前申請的機會。
如何選擇您的 ED 學校
為此,學生應當審慎、務實地評估 ED 選項和大學清單。首先應考慮學校有哪些科系符合興趣,以及自己期望的課程強度。你考慮的科系是否具備充分資源 (教授、研究機會、課程) ,讓你得以追求特定的學術興趣?相較於其他申請者,你的學業和課外表現是否確保能獲得校方的青睞?學校的學術、社交和課外活動環境是否與你合拍?人人都希望就讀一間適合自己的學校,而這也是必須審慎選校、徹底瞭解各所大學的主要原因。
2023 年以後畢業的高中生該如何準備?
尚未在 2021 年大學招生週期提出申請的中低年級生,擁有充裕的發展空間。他們仍有時間經營課外活動 (不只是一般學校社團和課程)、考取高分,實現更多成就。隨著現場課程和活動恢復常態,中低年級生還可以努力與老師和顧問打好關係,培養理想的大學申請推薦人。如果線上課程令您苦惱,趁現在許多學校逐漸恢復實體教學,正是專注於提高學業成績的好機會。最後但同樣重要的一點:構思並達成一項 Spike 成就!這是證明你適合首選學校和科系的絕佳方法 (再次強調,我們有 93% 的學生進入他們的「願望」學校)。此外,隨著防疫禁令逐漸解封,Spike 將是您提升社群活躍度的好方法。
為何 Spikes 是提高錄取希望的不敗策略
在非常時期的大學招生環境中,以不變應萬變的最佳策略就是:Spike。藝術、科技、社會運動、社區服務、科學及其他領域的自發性專案,總是能讓招生官留下深刻印象。這些專案展現出成熟、專注、能力和貫徹到底的決心,而它們全都是大學校方期望學生具備的特質。不只在 2021 年,這也適用於往後的大學招生週期。請參閱我們上一篇綜合分析,進一步瞭解為何現今的學生需要 Spike 才能搶進頂尖學府。
2021 年夏季開始,現場志工服務、課外和體育活動逐漸恢復常態,而學生也得以重拾他們最熱愛的興趣和娛樂活動。即使相對回歸正常,但由於變種病毒現身,且各地疫苗施打狀況不同,能否完全恢復當面互動仍是個問題。因此,學生應考慮採取下列行動:(1) 打造即使再次封城也不受影響的 Spike。(2) 在課外活動暫停的時期,主動發展自己的興趣。主動積極的學生,較能讓招生官留下深刻的印象。
反思新冠疫情對您申請的影響
在 2020 年的招生週期中,Common App 提出一道新的題目,請學生說明新冠疫情對他們的影響。提問如下:
「新冠疫情、自然災害等衝擊,可能對社會造成深遠而持久的影響。如有需要,您可以在此說明這些衝擊。大學關注您在各方面受到的影響,例如健康和福祉、安全、家庭環境、未來規劃和教育等,包括穩定的科技設備和寧靜的學習空間。」
未來幾年內,這道題似乎都很有可能出現。在 2020 年疫情爆發時受到影響的新生,要到 2022 年秋季才能申請 2023 年秋季的入學梯次。若您在疫情期間遭遇了影響學業的重大衝擊,例如心理健康問題、家人離世、技術限制或其他因隔離措施和社會動盪造成的壓力,請務必向招生部門說明原委,以及您所受到的具體影響。
更概括地說,如果學生是在 2021 年大學招生週期提出申請,疫情可能會是論文中的重要主題。對於要在未來幾年申請的學生,反思疫情期間的經歷如何改變自己,可能會對申請有所幫助。你是如何在這些經驗的啟發下,為高中剩下的時間擬定目標?在疫情肆虐的這一年裡,我們的情緒生活也倍受考驗。請關注自己、家人和社區,學習如何積極應對這些壓力。
財務支援政策現況如何?
大學能夠提供的獎助學金和財務支援有所減少,這是由於疫情高峰期間收入下滑 (部分原因學生延後入學) 以及捐贈基金的收益下滑 (尤其在去年的牛市之後,數據詳見此處);所幸,及至 2021 年夏季,經濟持續復甦,大學也有望在接下來幾年提供更多援助,特別是藉由獎學金來維持入學率,並吸引更多優秀的學生就讀。
疫苗接種要求
各學院和大學仍在評估新冠疫情的因應政策,但不少學校已宣布學生返回校園前必須接種新冠疫苗,就像接種 MMR 疫苗或追加劑次的規定一樣。接種疫苗有助於您在升學的路上搶得先機。此外,也請務必密切留意疫苗接種卡上的施打進度。
在大學招生環境如此多變的時代,唯一不變的就是 Spike 的價值。歡迎聯繫我們,討論如何引導學生成功創造耀眼的 Spike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