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aniel是一位軟體創業者和新創/科技顧問。他曾在Palantir擔任科技主管,而在他著手創業之,已經在矽谷的科技及創新領域擁有6年的經驗。以顧問服務而言,Daniel的客戶相信,他是少數能夠結合產品管理、科技領域力和快速執行的人才。
Daniel提早畢業於史丹佛、取得電腦科學的學士及碩士學位,並將焦點放在人工智慧、電腦安全和電腦系統。他曾獲選為知名新創課程的學員,例如Lightspeed Venture Partners的Summer Fellowship、哈佛醫學院的InciteHealth Fellowship等。他也曾在史丹佛的StartX擔任首席工程師。過去3年,Daniel曾在8個不同的國家居住,並學習西班牙文、法文和中文。他目前在台北工作和生活。
1) 為何你會成為The Spike Lab的教練?
我相信每個人擁有獨特又美妙、值得與世界分享的事物,我也相信,人類最高崇高的目標之一,就是發掘自己的獨特之處,以及協助他人發掘他們的獨特之處。
雖然我確實擁有一些成就,但我並沒有早早開始探索自己的獨特道路。一直等到我發現自己並不喜歡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,我才開始思考,也許我只是依循別人的道路前行,而不是鼓起勇氣面對不確定性、嘗試走出自己的路。
我成為The Spike Lab的教練,是因為我想要協助學生找出自己的路、探索自我,並向世界展現和分享他們的獨特天賦。我希望能教導他們相關的工具和架構,讓他們能夠將他們對世界、對自身的願景化為現實。
2) 你最自豪的專業成就是什麼?
2017年,我在墨西哥的科蘇梅爾島完成了鐵人三項賽事。鐵人三項是種單日耐久運動,由游泳3.8公里、單車180公里,以及跑步42.2公里(全馬)組成。賽事的總距離非常長,為了滿足180公里的單車騎行距離,我們得騎著單車繞行科蘇梅爾島接近三圈。經歷兩年訓練之後,我花費不到14小時的時間完成這場鐵人三項,那也是我人生至今最能展現自律、毅力和勇氣的成就。
那樣的紀律、毅力和勇氣,對我的職涯和創業之路非常有助益,但我學到的、真的重要的教訓則是:形塑你的是旅程而非目的地。跨越鐵人三項終點線,其實不是什麼特別令人興奮的經驗。一開始你可能會認為,你實在太累太疲倦,所以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。不過,後來我才發現, 讓我成為「鐵人」的並不是跨越那條終點線,而是大清早在工作前騎著單車上山下山、是那些似乎永遠不會結束的磨人跑步訓練、是那些我硬是在會議之間擠出時間游泳的時刻。那段旅程讓我成為了今天的我,而且那段旅程本身就是種獎勵。
3) 如果可以,你會給高中時的自己什麼樣的建議?
不要那麼在意其他人想要你做的事,多思考一下你自己想要做什麼,以及你想要做那些事的原因;去追尋你想要的事物,不要害怕失敗。
申請大學的壓力來臨之時,你很容易受制於你認為其他人想要的事物,或是其他人對你的期待,例如大學招生人員、你的同學、你的老師、你的家長等。那些聲音確實都是重要、而且值得考慮的意見,但也不該蓋過最重要的聲音:你自己的想法。投入時間培養並聆聽自己的聲音十分關鍵,而且愈早開始愈好。
還有,追尋自己內心的聲音之時,千萬不要害怕失敗。學校教導我們失敗和成功是兩個非黑即白、相互對立的概念,同時也訓練我們去害怕失敗。真相則是,失敗常常是成功的先決條件,人生中所有重要教訓,也幾乎全都是從失敗中學得。成功並不是由失敗與否來定義,而是你在面對失敗時所展現的特質,以及你如何應對失敗。
4) 為什麼你會選擇史丹佛大學?
雖然我父親就是史丹佛的校友,但我在剛開始思考要申請哪間大學之時,我其實對史丹佛非常沒有好感,而且理由有點奇怪:校園中的西班牙風格建築,很容易讓我想起小時候某次校外教學(地點在聖地牙哥的舊城區)的不好經驗。
不過,我一向對創業有興趣,也渴望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。後來,父親帶著我參加一場史丹佛校友大會;我在那場大會中聽了幾場非常棒的名人演說,例如Bill Gates、Condoleezza Rice等。但老實說,我現在根本不記得他們說了什麼。那天真正讓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講者,其實是Embrace的創辦人、當時正在攻讀史丹佛商研所的Jane Chen。我非常清楚地記得她當天說了什麼──她談到打造協助發展中國家哺育嬰兒的產品,以及史丹佛如何教導她相關技能、給予她必要資源,協助她讓Embrace成真。
雖然我一開始對史丹佛沒有好感,那次經驗讓我認清,史丹佛擁有獨特的優勢,能夠教導初生創業者相關技能,讓他們得以在這個世界發揮影響力。許多年過後,我一點也不後悔做出這個決定──史丹佛確實是間最最符合我的興趣和個人特質的學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