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bpx

學生自我激勵 與 家長如何激勵學生

學生自我激勵 與 家長如何激勵學生

學生自我激勵 與 家長如何激勵學生 1000 1000 Larry Liu

self motivation for students我們都知道充滿鬥志與衝勁的感覺。這種心理狀態的特徵是目標明確、全神貫注,彷彿具有無限動力。我們願意突破萬難來實現目標。然而,許多高中生難以體會這種感覺。許多家長想要激勵孩子的上進心,卻因觀念錯誤而白忙一場。這些錯誤觀念可能導致適得其反的行為,甚至還會使孩子失去動力。然而 ,自我激勵對學生來說真的很重要。

我在 The Spike Lab 的工作中,親眼看見了成功激勵自己的學生,能夠從中獲得多大的益處。好消息是,任何學生都能學習和練習自我激勵這項強大的能力。無論目標是啟動 Spike 專案、或是取得出色的 GPA,高中生若能瞭解有關心理動機的基礎知識,就能提高成功的機會。

在本文中,我會破除學生對於自我激勵的一些常見誤解,並使用科學例證來闡述心理動機的原理,並提出一些實用技巧,來幫助年輕人保持積極的心。

動機的定義和誤解

因為動機是我們內心的一種感覺,所以很難給出精確的定義。就算我們知道充滿動力的感覺是什麼,也不表示我們知道這種感覺的成因。

一般而言,動機是促使我們完成任務的力量,也是大部分行為背後的驅動力。更具體地說,Nir Eyal聲稱動機這種心理現象,源自於一種避免不適的欲求。與此呼應,作家 Steven Pressfield (由 James Clear 在本文中轉述) 將動機定義為「到了某個時刻,不做某事比做某事更痛苦」。

在更具體瞭解動機的定義,並探討如何克服不適感之前,讓我們先釐清有關動機的常見誤解。

  • 「成為充滿動力的人」這件事本身並非最終目標。「保持積極上進」與成為專業潛水教練或網球冠軍不一樣,沒有任何課程可以教您如何變得充滿鬥志。這種狀態並非旅程的最終目的地,而是推動我們前進的燃料。
  • 充滿「動力」並非恆定的狀態。即使是表現一流的人,在執行專案的過程中,也可能時而充滿動力,時而灰心氣餒。動機絕對不是與生俱來的特質。
  • 動機無法藉由強迫中產生。獎勵和懲罰 (外在動機) 可能尤其危險,因為這些機制通常在短期內會有效果。但研究發現,過多的外在動機會使孩子對現實世界毫無準備。

這些錯誤觀念中的任何一種,都有可能導致適得其反的行為。至於最後一點,您可能會想問「難道所有外在動機都是壞的嗎?」答案是否定的。外在動機畢竟是驅動這個世界運轉的重要因素,抹煞這一點是不切實際的想法,因為我們許多人都在努力追求夢想中的學校或職業。學生在練習自我激勵的技巧時,應該要嘗試平衡外在和內在的力量。

學生自我激勵的基本機制

家長如何判斷孩子們是否有足夠的動機?就此而言,物理學給了我們一個很不錯的比喻,有助於我們理解動機的作用原理。根據牛頓定律,所有運動的物體都有方向、速度和加速度。這三種屬性中的任何一種,都揭示了有關動機的基本道理。

方向。物體若要移動,就必須在持續的時間內以大致相同的方向行進。任何經常改變方向的物體,通常都走不遠。同理,任何一位充滿動力的人,必定能說出自己正在努力邁向的那個目標。

速度。物體必須移動才能靠近目標。位置隨時間而變動的快慢,即為物體的速度。孩子接近目標的速度有多快?他們今天有比上週更接近目標嗎?單純描述目標還不夠;能夠自我激勵的學生,必定能逐步朝著目標靠近。

加速。方向和速度是重要關鍵,但自我激勵最重要的特性是加速度,亦即速度的變化率。我們可以透過一項簡單的問題來瞭解學生的「加速度」:他們的進展速度是逐漸變快或減緩?

充滿動力的人通常能明確說出自己的目標、他們前進的速度有多快,以及加速度有多高。那麼,我們該如何掌握這種強大能力呢?

學生的自決和自我激勵

談起動機之時 (特別是談起學生的動機之時),應該將討論聚焦於自我激勵。在這樣的框架之下,動機是一種可以藉由特定方式來練習的能力,就像時間管理一樣。若要成為善於自我激勵的學生,就必須瞭解使人產生動機的基本條件。

根據 Deci 和 Ryan 的自決理論,我們在內心深處都渴望在生活中追求成長和獲得滿足。我們都想要變得更好。Deci 和 Ryan 認為,當我們實踐自決這項能力,就會促使成長發生。增加自決的程度,可以提高內在動力,進而提升自我激勵的程度。

若我們追求的目標能夠滿足自主性、勝任感和關聯性等需求,就能培養自決感。自主性 (Autonomy) 代表我們認定自己在工作上擁有掌控權,能夠自由發揮。勝任感 (Competence) 代表我們覺得自己具備完成工作所需的技能。最後,關聯性 (relatedness) 是指我們覺得自己正在進行的任務,與我們的社交圈和社群有所連結。

現在,讓我們回到「不適感」這項概念。如果動機源於自決不適感,那麼兩者必定有所關聯。對於高中生來說,嘗試新事物或從事「不擅長」的科目時,常常令他們感到不適。這些情境可能會促使學生退縮、逃避新的經驗。但是學生在這些時刻也可以選擇不要退縮、拿回自主權。「不適感」應該來自停滯不前、無法提升自決感和無法成長。

那麼,該如何增強孩子的自決感呢?想要提升自決感的學生,應該將焦點放上自己的目標、態度和習慣。

學生自我激勵的目標

因為動機是達到目標的手段,所以最重要的事情之一,就是選擇適合自己的目標。而符合自決原則的目標,也就是最好的目標。我們必須為了自己選擇目標,目標必須讓我們發揮自己的專長,而且我們必須相信目標能對週遭世界造成影響。

有時,我們廾不知道某個目標是否適合自己。很多時候,我們會猶豫不決、遲遲不願踏出第一步,是因為不知道自己是否會有足夠的動力。此時,最好的做法就是定出概略的方向,然後動手去做。接著,問一問自己為何對專案的某些面向特別有衝勁,並利用你找出答案歸納出更明確的方向。

培養學生自我激勵的態度和習慣

只有正確的目標還不夠。事實上,我們有許多任務與生活中的目標並無直接關聯 (家務也許就是這樣)。即使設定了絕佳的目標,一路上也未必完全順遂。因此,重點在於採取相應的態度和習慣,才能有效強化動力。

想擁有正確的態度,有時只要轉個念就做得到。Tsz Lun Chu 博士建議,我們可以透過新的視角,重新建構關聯性和自主性較低的任務,以此激勵自己完成目標。對自己有機會做某件事表達感謝,就是這種轉換視角的絕佳範例之一。

良好的習慣也可以大幅提高我們保持積極心態的機會。James Clear 寫道「動機往往是行動的結果,而不是行動的原因。」遭遇瓶頸時,我們可以仰賴一些基本習慣來支持自己,例如每天早上在固定的時間起床。萬事起頭難,通常一件事只需開始,就能堅持到底。

學生自我激勵的其他策略

歸根結底,動機是從某些行為中產生的感覺。我曾經是位教師,現在則是 The Spike Lab 的共同創辦人;我在職業生涯中,也發現了一些有助學生自我激勵的常見策略。你可以利用這些技巧來克服不適感,提升自我激勵的能力。

更多「為什麼」對話

懂得自我激勵的人,通常會願意評估自己的動機。他們會誠實、細緻入微觀察,釐清自己對專案的哪些方面較有動力、對哪些方面較為無感。如果你缺乏學習某項技能或向前邁進的動力,試著從宏觀的角度瞭解全局,可能會有幫助。

專注於具體的目標

另一項範例來自 James Clear。宣示「我明天要去跑步」是一回事,但明確說出「明天早上 6 點沿著楓樹街的步道跑步」則是另一回事。設定第二種目標的人更有可能堅持到底。

將目標劃分為「子目標」

有時我們失去動力,是因為一次消化不了太多東西。如果目標看起來過於龐大,請將它劃分為較小的任務,並且心無旁鶩地逐一完成。

招募盟友

同儕、家人或教練的支持,也可以形成非常強大的助力。他們可以從旁督促和扶持,協助你走出必定會出現的動力低谷。

練習

練習不同的自我激勵技巧,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。除了上述的技巧,有些人喜歡在達成不同目標時獎勵自己。

休息

不要忘記休息。您不必一直蠟燭兩頭燒。訂好計畫之後,就要相信它必定會帶著你抵達目標。只要懂得管理時間和自我激勵,就能勝券在握。

給家長的話:如何激勵你的孩子

錯誤的觀念會減損學生自我激勵的能力,同理,若家長能以健康的態度參與其中,對孩子必定助益良多。與其強迫施加外在動機,不如幫助孩子練習自我激勵。要做到這一點,父母可以用支持取代批評,並以鼓勵來取代控制。父母的最佳身教,就是展現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,引導孩子培養新的興趣和愛好。

在 The Spike Lab,我們注意到,穩健的社交聯繫可以大大地影響學生的 Spike。身邊有人能夠鼓勵學生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,對他們非常有幫助。

TSL 可以提供什麼樣的協助?

現在,網路上有著豐富的自學資源,這或許是個鍛鍊自我激勵技巧的最佳時代。但是學生練習自我激勵依然困難,因為他們需要經驗豐富的教練悉心指導。在 The Spike Lab,我們指導學生如何啟動長期專案,那也正是培養自我激勵技能的完美訓練場。在打造 Spike 的過程中,學生會點燃內心深處的熱情,照亮他們的大學生活,並深刻地影響他們一生的發展。

你是一個願意嘗試新事物、充滿好奇心的人嗎?你是否想知道為什麼要增進自我激勵的能力?我們很想聽聽你的想法,歡迎造訪下列網址,立即預約諮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