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習休息
本文是由The Spike Lab共同創辦人兼教練Larry Liu在Medium平台撰寫。我們決定在此分享這篇文章,也希望每個家庭和學生都能在即將到來的假期「有目的」地休息。
兩年前……
耶誕節即將到來,我們整個團隊也在忙碌了一年之後,開始休假、準備迎接新的一年。而在這段假期期間,我注意到自己的休息方式有點奇怪:我常常沒有真的在休息。有時我會不停地打電動、準備華麗的七道菜料理、在健身房運動到滿身大汗,或是和朋友玩樂到深夜。一天即將結束之時,我常常就和一天剛開始時一樣累(有時甚至更累)。
我想這和我的某種傾向有關:總是想要趕著做些什麼,總是想要發揮最大的效率。這種直覺在大部分情況下非常有幫助,但也漸漸開始影響我的休息方式,導致我沒有辦法「什麼事都不做」。我無法忍受寂靜或靜止不動,就算是在休息的時候,我也常會擔心我沒有「努力」休息,或是想著休息是否也能有點生產力,例如從我那份不斷增長的書單中挑本書來讀。
這形成了某種讓人進退維谷的局面:我休息的目標,成了讓無法好好休息的原因。認清這件事,則促使我踏上了那段遲來的探索之旅。
定義「休息」
我得先定義休息,才能了解如何好好休息。畢竟,休息其實是個相當抽象的概念,要是沒有明確的定義,那就像是在跑動中嘗試瞄準飛靶。因此,我以我最喜歡的其中一種架構作為起點:列表 + 標籤。這是個整理和理解雜亂資訊的好方法。休息的方式有很多種,例如,我覺得運動是種休息,但我也覺得好好吃頓飯是種休息;我可以藉由打電動休息,但也可以靠健行來休息。簡單檢視我的各種休息方式之後,接著就是根據相似程度來為它們分類。幾次嘗試之後,我整理出下面幾種類別:
- 大自然
- 電玩/電影
- 咖啡/茶
- 食物
- 小睡一番
- 按摩
- 運動
這讓我得以開始有條理地思考休息的定義,但我還得更進一步,才能真的定義休息。基本上,我現在只有一大堆素材,但並不是真正地了解素材間的互動關係,也不知道它們如何轉變為休息。因此,我應用了另一個我很喜歡的架構:2×2矩陣。這非常適合用來釐清各個描象概念之間的關係,但定義縱軸和橫軸,有時並不是那麼容易。思考了一陣之後,我選擇了「身體活動程度」和「社交互動程度」做為兩軸,因為它們代表了我在決定要用何種方式休息之時的兩大主要考量。
「中向」者的兩難
我決定檢視社交面向,其實與我的個人性格有關。大多數人都知道,有些人外向、有些人內向;但也正如大多數的事物一樣,這樣的分類並不是非黑即白──有些人其實是落在兩者之間。Meyer Briggs、Big 5、OCEAN等各種人格特質測驗都顯示,我在內外向方面是落在兩者的正中間。
這不是在吹噓。有些人或許覺得,中向者有點像是同時擁有內向和外向的好處,無論是加入吵雜的社交場合或是靜靜地沉思,我們都能表現得很不錯。但以休息而言,那也會帶來獨特的挑戰。我們沒有明確又固定的充電方式;熱茶配上一本好書,有時是很棒的休息,有時則會讓我們覺得極度無趣。
來點數學吧
在2×2矩陣列出各種休息活動,讓我得以「看見」每種活動之間的關係,不過,那也促使我開始思考,是不是能用更精準的方式來展現這些關係,以開始衡量「何謂休息」。為了能到達這樣的精準程度,我應用了另一種架構:公式化。公式化就是用數學公式來展現複雜又抽象的概念,變數代表各種會影響休息的因素,運算子則代表各項因素之間的關係。幾經修正之後,我想出了下列公式:
S:以是否獲得足夠的休息而言,我發現睡眠是最重要、最穩定的單一決定因素。
N:小睡排名第二,只差一夜好眠一點點。不過,我發現它的效率永遠比不上夜晚睡眠,所以才會除以2(代表它的效果只有一半)
H * I:小時 * 強度。這和速度公式有點像(時間 * 速度 = 距離)。以做某件事總時數乘以速度(或是此例中的強度),即可獲得「總量」。
W:特定活動在該週的總量。這相當重要,原因在於,如果我某週進行了很多「活動性工作」(例如到處開會或演說等),那「活動性休息」(例如上健身房、外出用餐、與朋友社交等)可能反而會讓我覺得更疲倦。
結論
我選擇了這種漫長、曲折又有點宅的方式,希望能讓自己獲得更充足的休息。不過,這場以思考練習為始的旅程,也轉變為一套迭代和探索的架構。我開始利用前述公式,評估自己每週的休息程度,並持續改進我的公式。我開始在每週的中段計算自己的休息程度,要是某週的休息不足,我就可以主動調整我的行程和計畫。此外,我也能夠試驗新的休息方式,看看目前的公式是否適用,並思考該如何更新公式。
我覺得The Spike Lab的學生都應該檢視一下自己的休息方式。雄心十足又充滿才華的年輕人,常會落入倦怠這個陷阱:太過忙碌和疲倦,終至讓人失去一切動力而選擇放棄。辦到這點並不容易,但有時你就是得先放慢速度,才能跑得更快。